首页 资讯 正文

Ⅱ级!湖南发布5月野生蘑菇中毒指数,4县市区“高风险”

体育正文 24 0

Ⅱ级!湖南发布5月野生蘑菇中毒指数,4县市区“高风险”

Ⅱ级!湖南发布5月野生蘑菇中毒指数,4县市区“高风险”

华声在线5月21日讯(rìxùn)(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)5月21日,记者从湖南省(húnánshěng)疾控中心了解到,5月湖南群众要提防的“健康风险”是毒蘑菇(mógū),这个月湖南野生蘑菇中毒指数为Ⅱ级(较高)。 根据湖南(húnán)2025年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分级地图,其中冷水滩区、浏阳市、新晃侗族自治县、洞口县等4个县市区为高风险(gāofēngxiǎn)。 为何这些地区毒蘑菇高发?如何应对食用毒蘑菇后(hòu)的(de)急救?记者进行采访了解。 小心蘑菇中毒,湖南4个县市区为高风险(gāofēngxiǎn) 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、湖南省卫生健康(jiànkāng)委员会、湖南省疾控中心(jíkòngzhōngxīn)联合(liánhé)发布(fābù)的湖南“2025年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分级地图”,其中冷水滩区、浏阳市、新晃侗族自治县(zìzhìxiàn)、洞口县等4个县市区(xiànshìqū)为高风险,湘潭县、汨罗市、长沙县等26个县市区为中风险,其余区域为低风险。与2024年发布的7个县市区相比,2025年高风险地区在数量上减少了3个。 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介绍,湖南为大陆性(dàlùxìng)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,光、热、水资源丰富,为野生蘑菇生长提供极好的条件(tiáojiàn)。 在湖南,造成中毒较(jiào)多的(de)野生蘑菇(mógū)种类主要有大青褶伞、日本红菇(复合群)等,造成死亡较多的有灰花纹鹅膏、假褐云斑鹅膏、亚稀褶红菇等。 外观朴素也可能剧毒,这些认知(rènzhī)误区需注意 长沙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科(wèishēngkē)专家介绍,不少群众对于毒蘑菇存在一些认知误区。认为颜色鲜艳才有毒(yǒudú),朴素外观就安全。 专家表示,以(yǐ)致死率最高的“白毒(báidú)伞”(致命鹅膏)为例,这种蘑菇通体洁白,与可食用蘑菇高度相似,其含有的鹅膏毒素仅需10毫克即可(jíkě)致死(半颗米粒大小),且潜伏期为6至24小时,误食(wùshí)者常在(zài)出现腹痛症状后错失救治黄金期。群众(qúnzhòng)需要“刷新”观念,因为蘑菇毒性与颜色、形状无关,例如色彩斑斓的“毒蝇伞”虽含致幻毒素,但致死风险较低;看似普通的“亚稀褶红菇”则含有致命溶血毒素。 此外,民间“经验”辨别毒蘑菇(dúmógū)也不可取。民间存在不少辨别毒蘑菇的(de)说法,比如“银器变黑、大蒜变色”可鉴别毒蘑菇,实际上(shíjìshàng)毒蘑菇的毒素(dúsù)多为蛋白质类,不会与金属或(huò)大蒜发生反应。有人认为“虫蛀或动物食用过的蘑菇无毒”,其实部分毒素对昆虫(kūnchóng)无害,但对人类致命;还有人说“高温烹煮可解毒”,而毒蘑菇的致命毒素(如α—鹅膏毒肽)耐高温,烹煮、晒干均无法破坏其毒性。 还有(háiyǒu)一点,不少群众觉得(juéde)少量试吃蘑菇没关系。毒蘑菇的毒素具有累积效应,即使微量摄入也可能导致肝、肾衰竭。部分毒蘑菇的毒素潜伏期有数天,初期症状缓解(huǎnjiě)后仍可能突发器官衰竭。 链接:误食(wùshí)毒蘑菇这样应对 专家介绍,常见致命(zhìmìng)种类毒蘑菇(致死率≥50%)包括(bāokuò):致命鹅膏、灰花纹鹅膏、鳞柄白毒伞、亚稀褶红菇等,主要分布在南方多雨省份,其中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广东等地(dì)为高发区,北方林区也存在(cúnzài)毒蘑菇中毒风险。 一旦误食毒蘑菇中毒(zhòngdú),要立即就医(jiùyī),误食后无论是否出现症状,第一时间就医,并告知医生误食时间、蘑菇特征。注意保留样本,留存剩余蘑菇(冷藏或(huò)干燥保存),供专业机构检测毒种。 假褐云斑鹅膏(bānégāo)(剧毒)。 亚稀褶红菇(zhěhónggū)(剧毒)。
Ⅱ级!湖南发布5月野生蘑菇中毒指数,4县市区“高风险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